羅曼諾夫王朝是俄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建立於1613年,滅亡於1917年,歷時304年,對俄羅斯的近現代史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羅曼諾夫王朝的前身是蒙古人治下的莫斯科公國,14世紀晚期,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頓斯科伊在頓河流域擊敗蒙古人,實現了莫斯科公國的崛起。15世紀晚期,德米特里·頓斯科伊的曾孫伊凡三世正式脫離蒙古人的統治。進入16世紀後,瓦西里三世使用武力(伊凡三世的兒子)統一俄羅斯各公國,伊凡四世(瓦西里三世的兒子)削弱貴族勢力,鞏固沙皇專權,吞併西伯利亞,使莫斯科公國轉變為沙皇俄國。伊凡四世去世後,沙皇俄國走向衰落和內亂,諾曼羅夫王朝正式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的。
▲羅曼諾夫王朝的國徽
米哈伊爾·羅曼諾夫 1613—1645年在位
被國民大會選舉為俄羅斯沙皇,建立起羅曼諾夫家族的統治。
阿列克謝 1645—1676年在位
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的兒子。加強沙皇專制。鎮壓哥薩克人斯捷潘·拉辛的叛亂,使邊境地區「自由自治的哥薩克共同體」徹底置於沙皇的統治之下。
費奧多爾三世 1676—1682年在位
阿列克謝的兒子。廢除皇室的宗親族譜,取消論資排輩的傳統。
伊凡五世和彼得一世共治時期 1682—1696年在位
兩位沙皇都是費奧多爾三世的弟弟,兩人幼年即位,由姐姐索菲亞公主攝政。彼得一世在1689年發動政變,將姐姐索菲亞囚禁,奪取實權。伊凡五世在1696年去世後,彼得一世成為俄羅斯唯一的沙皇。
彼得一世 1696—1725年在位
又稱彼得大帝。親自訪問西歐列國,學習先進的文化和技術。對俄羅斯進行多方面的改革,集全國之力建造海軍艦隊。在1709年徹底打敗瑞典國王查爾斯十二世的軍隊,奪取波羅的海的控制權,營建新都聖彼得堡。在1710年與奧斯曼土耳其簽訂和約,結束雙方的戰爭,放棄對亞速海的控制權。在1718年平息前妻歐多西亞和長子阿列克謝勾結內外的叛亂。在其晚年將皇位傳給後妻凱瑟琳(葉卡捷琳娜)。
▲彼得一世的畫像
葉卡捷琳娜一世 1725—1727年在位
又稱凱瑟琳一世,彼得大帝的妻子。
彼得二世 1727—1730年在位
阿列克謝的兒子,彼得大帝和歐多西亞皇后的孫子。
安娜一世 1730—1740年在位
伊凡五世的女兒,彼得大帝的侄女。
伊凡六世 1740—1741年在位
安娜·伊凡諾芙娜的侄孫。被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廢黜,被囚禁了二十多年,凄慘地死去。
伊麗莎白 1741—1761年在位
彼得大帝與凱瑟琳的女兒。
彼得三世 1762年在位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的侄子。執政五個月即遭妻子凱瑟琳廢黜,被謀殺身亡。
葉卡捷琳娜二世 1762—1796年在位
又稱凱瑟琳二世,彼得三世的妻子。前期實行君主開明專治,對俄羅斯進行多方面的歐化改革,後期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趨向保守獨裁。打敗奧斯曼土耳其,將艦隊挺進黑海,威脅君士坦丁堡。與普魯士、奧地利共同瓜分波蘭,使波蘭從歐洲的版圖上消失。鎮壓普加喬夫領導的起義。
▲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畫像
保羅一世 1796—1801年在位
廢除母親凱瑟琳二世實行的新政措施。赦免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政治犯。干涉法國大革命,被拿破崙擊敗後,與法國達成諒解,並策划進攻英國,攻佔印度。在進軍印度前,叛亂者闖進寢宮,被刺殺身亡。
亞歷山大一世 1801—1825年在位
保羅一世的兒子。前期任用斯佩蘭斯基,進行自由主義的改革,後期被迫向貴族妥協,任用亞力克契夫,實行保守主義的措施。1809年,從瑞典手中奪取芬蘭的統治權。1810年,從奧斯曼土耳其手中奪取喬治亞的統治權。加入反法聯盟,被拿破崙多次擊敗後,在1807年與法國簽訂《提爾西特和約》,幾年後,俄羅斯與法國友誼破裂,拿破崙在1812年入侵俄羅斯,攻佔莫斯科,因俄羅斯實行焦土政策,六十多萬法軍饑寒交迫,被迫撤軍,法軍幾乎全軍覆沒。1814年,率領反法聯軍攻佔巴黎,結束了拿破崙的統治。1819年,與奧地利和普魯士組成神聖同盟,共同鎮壓歐洲的自由主義風潮。
尼古拉一世 1825—1855年在位
亞歷山大一世的弟弟。頑固的獨裁專制和泛斯拉夫主義者。向東方擴張疆土,挺進中亞,開始侵佔中國的領土。1825年,鎮壓佩斯特爾領導的十二月黨人起義。1831年,殘酷鎮壓波蘭人起義。1832年,幫助奧斯曼蘇丹鎮壓埃及總督赫迪夫領導的叛亂。1849年,幫助奧地利皇帝鎮壓路易斯·噶蘇士領導的匈牙利起義。1853年,發動對奧斯曼的戰爭,英國和法國武裝干涉,俄羅斯以一國之力對抗三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慘敗,尼古拉一世鬱鬱而終。
亞歷山大二世 1855—1881年在位
尼古拉一世的兒子。1856年,與歐洲列強簽署損失巨大的和約,結束克里米亞戰爭。1861年,簽署解放農奴的法令,對俄羅斯的社會經濟進行改革。再度鎮壓波蘭人的起義,迫使整個波蘭俄羅斯化。1877年,武裝干涉奧斯曼巴爾幹半島各民族的獨立運動,取得許多勝利後,逼近君士坦丁堡,奧斯曼被迫向俄羅斯屈服,第二年與俄羅斯簽訂屈辱的《聖斯特凡諾條約》。歐洲列強對《聖斯特凡諾條約》表示不滿,隨即召開柏林會議,讓俄羅斯取得的利益化為烏有。由於對農奴制度的改革不徹底,俄羅斯社會爆發了普遍的不滿,亞歷山大二世遭到了多次刺殺,最終在1881年被刺殺身亡。
▲亞歷山大二世的照片
亞歷山大三世 1881—1894年在位
亞歷山大二世的兒子。鑒於俄羅斯國內的危機局面,實行各種保守主義的政治策略。
尼古拉二世 1894—1917年在位
亞歷山大三世的兒子。繼承父親保守主義的政策策略。迫使整個芬蘭俄羅斯化。1905年,在日俄戰爭中被日本擊敗。1914年,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在二月革命中被革命黨廢黜,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隨之結束,沙皇俄國隨之滅亡。1918年,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被布爾什維克黨殺害。
▲尼古拉二世的照片
一口氣看完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興衰
羅曼諾夫王朝是俄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建立於1613年,滅亡於1917年,歷時304年,對俄羅斯的近現代史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羅曼諾夫王朝的前身是蒙古人治下的莫斯科公國,14世紀晚期,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頓斯科伊在頓河流域擊敗蒙古人,實現了莫斯科公國的崛起。15世紀晚期,德米特里·頓斯科伊的曾孫伊凡三世正式脫離蒙古人的統治。進入16世紀後,瓦西里三世使用武力(伊凡三世的兒子)統一俄羅斯各公國,伊凡四世(瓦西里三世的兒子)削弱貴族勢力,鞏固沙皇專權,吞併西伯利亞,使莫斯科公國轉變為沙皇俄國。伊凡四世去世後,沙皇俄國走向衰落和內亂,諾曼羅夫王朝正式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的。
▲羅曼諾夫王朝的國徽
米哈伊爾·羅曼諾夫 1613—1645年在位
被國民大會選舉為俄羅斯沙皇,建立起羅曼諾夫家族的統治。
阿列克謝 1645—1676年在位
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的兒子。加強沙皇專制。鎮壓哥薩克人斯捷潘·拉辛的叛亂,使邊境地區「自由自治的哥薩克共同體」徹底置於沙皇的統治之下。
費奧多爾三世 1676—1682年在位
阿列克謝的兒子。廢除皇室的宗親族譜,取消論資排輩的傳統。
伊凡五世和彼得一世共治時期 1682—1696年在位
兩位沙皇都是費奧多爾三世的弟弟,兩人幼年即位,由姐姐索菲亞公主攝政。彼得一世在1689年發動政變,將姐姐索菲亞囚禁,奪取實權。伊凡五世在1696年去世後,彼得一世成為俄羅斯唯一的沙皇。
彼得一世 1696—1725年在位
又稱彼得大帝。親自訪問西歐列國,學習先進的文化和技術。對俄羅斯進行多方面的改革,集全國之力建造海軍艦隊。在1709年徹底打敗瑞典國王查爾斯十二世的軍隊,奪取波羅的海的控制權,營建新都聖彼得堡。在1710年與奧斯曼土耳其簽訂和約,結束雙方的戰爭,放棄對亞速海的控制權。在1718年平息前妻歐多西亞和長子阿列克謝勾結內外的叛亂。在其晚年將皇位傳給後妻凱瑟琳(葉卡捷琳娜)。
▲彼得一世的畫像
葉卡捷琳娜一世 1725—1727年在位
又稱凱瑟琳一世,彼得大帝的妻子。
彼得二世 1727—1730年在位
阿列克謝的兒子,彼得大帝和歐多西亞皇后的孫子。
安娜一世 1730—1740年在位
伊凡五世的女兒,彼得大帝的侄女。
伊凡六世 1740—1741年在位
安娜·伊凡諾芙娜的侄孫。被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廢黜,被囚禁了二十多年,凄慘地死去。
伊麗莎白 1741—1761年在位
彼得大帝與凱瑟琳的女兒。
彼得三世 1762年在位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的侄子。執政五個月即遭妻子凱瑟琳廢黜,被謀殺身亡。
葉卡捷琳娜二世 1762—1796年在位
又稱凱瑟琳二世,彼得三世的妻子。前期實行君主開明專治,對俄羅斯進行多方面的歐化改革,後期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趨向保守獨裁。打敗奧斯曼土耳其,將艦隊挺進黑海,威脅君士坦丁堡。與普魯士、奧地利共同瓜分波蘭,使波蘭從歐洲的版圖上消失。鎮壓普加喬夫領導的起義。
▲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畫像
保羅一世 1796—1801年在位
廢除母親凱瑟琳二世實行的新政措施。赦免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政治犯。干涉法國大革命,被拿破崙擊敗後,與法國達成諒解,並策划進攻英國,攻佔印度。在進軍印度前,叛亂者闖進寢宮,被刺殺身亡。
亞歷山大一世 1801—1825年在位
保羅一世的兒子。前期任用斯佩蘭斯基,進行自由主義的改革,後期被迫向貴族妥協,任用亞力克契夫,實行保守主義的措施。1809年,從瑞典手中奪取芬蘭的統治權。1810年,從奧斯曼土耳其手中奪取喬治亞的統治權。加入反法聯盟,被拿破崙多次擊敗後,在1807年與法國簽訂《提爾西特和約》,幾年後,俄羅斯與法國友誼破裂,拿破崙在1812年入侵俄羅斯,攻佔莫斯科,因俄羅斯實行焦土政策,六十多萬法軍饑寒交迫,被迫撤軍,法軍幾乎全軍覆沒。1814年,率領反法聯軍攻佔巴黎,結束了拿破崙的統治。1819年,與奧地利和普魯士組成神聖同盟,共同鎮壓歐洲的自由主義風潮。
尼古拉一世 1825—1855年在位
亞歷山大一世的弟弟。頑固的獨裁專制和泛斯拉夫主義者。向東方擴張疆土,挺進中亞,開始侵佔中國的領土。1825年,鎮壓佩斯特爾領導的十二月黨人起義。1831年,殘酷鎮壓波蘭人起義。1832年,幫助奧斯曼蘇丹鎮壓埃及總督赫迪夫領導的叛亂。1849年,幫助奧地利皇帝鎮壓路易斯·噶蘇士領導的匈牙利起義。1853年,發動對奧斯曼的戰爭,英國和法國武裝干涉,俄羅斯以一國之力對抗三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慘敗,尼古拉一世鬱鬱而終。
亞歷山大二世 1855—1881年在位
尼古拉一世的兒子。1856年,與歐洲列強簽署損失巨大的和約,結束克里米亞戰爭。1861年,簽署解放農奴的法令,對俄羅斯的社會經濟進行改革。再度鎮壓波蘭人的起義,迫使整個波蘭俄羅斯化。1877年,武裝干涉奧斯曼巴爾幹半島各民族的獨立運動,取得許多勝利後,逼近君士坦丁堡,奧斯曼被迫向俄羅斯屈服,第二年與俄羅斯簽訂屈辱的《聖斯特凡諾條約》。歐洲列強對《聖斯特凡諾條約》表示不滿,隨即召開柏林會議,讓俄羅斯取得的利益化為烏有。由於對農奴制度的改革不徹底,俄羅斯社會爆發了普遍的不滿,亞歷山大二世遭到了多次刺殺,最終在1881年被刺殺身亡。
▲亞歷山大二世的照片
亞歷山大三世 1881—1894年在位
亞歷山大二世的兒子。鑒於俄羅斯國內的危機局面,實行各種保守主義的政治策略。
尼古拉二世 1894—1917年在位
亞歷山大三世的兒子。繼承父親保守主義的政策策略。迫使整個芬蘭俄羅斯化。1905年,在日俄戰爭中被日本擊敗。1914年,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在二月革命中被革命黨廢黜,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隨之結束,沙皇俄國隨之滅亡。1918年,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被布爾什維克黨殺害。
▲尼古拉二世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