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農抑商政策自古就有,明初之前的朝代就很好的遵循這一政策,只是宋朝略微有所不同,宋朝對商人的壓制不多。秦朝時期商鞅實行變法,把商人稱為賈人,對他們實行嚴格的控制,地位不高甚至當罪犯一樣處理。宋朝則不同,商人可以通過科舉入士,雖說在宋朝時也對商業進行一系列的管控,但是宋朝時期的商業仍然不斷繁榮發展,因此出現清明上河圖的繁榮景象。宋元時期的「抑商」和「專賣法」雖然有成效,但是商業仍然得到了發展。然而在宋朝本末並重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後,明初卻走了回頭路,堅持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一、明初經濟現狀,朱元璋大刀闊斧實行改革,使得明朝經濟政策與其它朝代大大不同。(一)商人身份被限定
朱元璋成為皇帝後選擇使用「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為此他採取了許多措施,以穩固這一經濟政策。他認為只有重視農業才能恢復經濟,才能使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而恢復農業的方法只能抑制商業的發展,這樣才能讓更多的百姓收心,安心地發展農業,而不去追逐商業帶給他們的利潤。
他首先對商人的身份做了限定,和秦代類似,商人的身份被固定,非農業戶口不能轉變為農業戶口,農業戶口也不能轉為非農業戶口,就這樣商人的身份一旦確定就不能更改。並且商人不能隨意走動,只能在本地做生意。
即使有些商人想去外地做生意也要辦理複雜的手續,而且官員們對他們的態度也是不太友好的,商人想要出去一趟不容易。不僅要搞定本地區的官員,他們將要去的地方官員也要招待好,不然寸步難行。
(二)商人必須穿特定的服裝,朝廷大力干預
更為嚴苛的是明朝對商人的服裝和用的器皿也有諸多限制,農民之家可以穿著綢紗絹布自由選擇,而商人之家卻不行他們只能穿著絹布,而且只要家中有一人為商便不可以穿綢紗。
另外商人的家中不可以使用銀制器,這些措施對商人來說是極大的限制,已經達到了侮辱的地步了。由此可見唐代對商人的限制有多嚴格,這似乎彰顯了重農抑商的決心。
不僅如此,政府還限制了買賣貨物的範圍,實行鹽鐵專賣制度。規定只有朝廷才能買賣鹽、鐵、茶。普通的鹽鐵茶商需要取得資格證才能進行買賣,否則可能構成犯罪,朝廷有權處理那些沒有得到經營資格的商戶。
另外政府除了鹽鐵茶專賣外還對部分金屬實行專賣,這些措施無疑都限制了明朝商戶的發展,但除此之外也降低了明朝經濟的活躍度,阻礙明朝經濟的發展。
明朝在對外貿易方面,也採用了干擾的方式,實行閉關鎖國的海禁。朱元璋曾規定「片板不許下海」,百姓在得到朝廷的許可後才能下海。這阻礙了明朝進步的步伐,使得明朝錯過經濟轉型的重要時刻,也使得明朝喪失大量海外市場,只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繼續發展以農業為主的經濟,而沒有進步。二、明初實施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也是無奈之舉,唯有這樣才能挽救岌岌可危的明朝經濟(一)為了挽救農業
明朝重拾「重農抑商」政策,不能不說與朱元璋的個人思想沒有關係,自然是有關係的,當並不完全因為他的小農思想。朱元璋農民出身,家庭又是最典型的農民家庭,他的小農思想不可避免。但他的小農思想也帶來了很多好處,有利於恢復農業經濟。
在農業上他鼓勵開墾荒地、獎勵耕織,同時解放奴婢,興修水利為民著想。通過這些措施,來安撫民心,使得百姓更加努力發展農業,以達到恢復農業的目的。百姓有糧食能夠生存下去,這樣國家才有希望。
(二)元朝遺留問題嚴重,財政赤字過多
元朝時期因為統治者的肆意揮霍,財富所剩無幾,同時元朝官吏腐敗,政治黑暗官場上也是一片混亂。政治上黑暗不已,經濟上的狀況更加糟糕,元朝經濟大有快要崩潰之勢。元朝財政入不敷出,收入的部分抵不上它所要支出的。
財政赤字過多,雖說適當的赤字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但元朝這明顯不是適度的赤字,再繼續下去明朝經濟崩潰在即。朝廷為了解決財政赤字採取了加重稅收的措施,自古都說商人賦稅重,這樣來看不是沒有原因的。
各方面稅收都增加了一倍左右,商人生活苦不堪言。增加賦稅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朝廷還增發紙幣,大量增發紙幣的後果是物價飛速增長,據元史記載在大都用10錠錢還買不來1斗粟,這筆錢相當於50貫,北宋初年可買50頭豬或5畝水田。
如此明顯的數據對比可知,在朝廷大量增發紙幣後,物價飛升到什麼程度,這造成了元朝經濟的混亂和破敗,由此嚴重影響到明朝的經濟,給明朝經濟發展造成巨大傷害。由此,實行重農抑商的也是有原因的。
明朝的社會也不安穩,元與明的戰爭持續20多年,期間對百姓造成了巨大傷害。每發生一次戰爭最受傷害的就是百姓。他們需要為戰爭募集大量物資,也要忍受戰爭對他們的家園的破壞,一旦開戰百姓們就要流離失所。
百姓的住處都有問題更別說發展經濟,在這種情況下先解決百姓的生存問題才是必要的,因此選擇優先發展農業也有一定的道理。
(三)官吏腐敗問題嚴重
不止經濟面臨著困境,政治形勢也不容樂觀。元代遺留下來的隱患不止經濟比較嚴重,政治更加令人擔憂。元代官吏腐敗,一些官吏恃權而無所顧忌,在地方橫行霸道,不做為人父母官應做的事。不僅如此,官員們還鋪張浪費不知節儉,給國家和地方造成了嚴重的負擔。
朱元璋著手整頓吏治,嚴厲打擊鋪張浪費的官員。另一方面,他從自己做起,帶頭節儉,雖說是皇帝但仍然粗茶淡飯,粗布麻衣。而在他的認知里,商人和追名逐利、榮華富貴、貪圖享樂聯繫在一起。而務農卻跟它們相反是節儉的代名詞。實行重農抑商既可以挽救當前的困境,又防範官員的鋪張浪費思想,因此選擇它是必經之路。三、明初經濟政策造成了得不償失的後果,雖然農業得到發展但商業卻發展緩慢,朝廷也出現了財政危機朱元璋大力發展農業的政策,使農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土地面積有所增加。據史料記載朱元璋執政時期的土地總量是元末土地總量的4倍,而朝廷徵收得到的糧食比元末時期的多3000萬石。
這是好的一方面,有好自然也有壞,壞的一方面體現在除了農業以外的其它工種受到影響。因為朝廷大力提倡農業,而忽略甚至抑制了其它工種的發展,這大大減少了政府的稅收來源和財政收入。有學者計算過,這一時期的稅收收入僅僅達到了宋朝巔峰時期的八分之一。
可見差距巨大,僅靠農業的發展是遠遠不夠的。財政收入不夠,朱元璋又是體恤百姓之人,是不可能給百姓增添賦稅的。那整個朝廷要如何運行下去呢?只能靠削減官員的工資,如此看來明朝官員的日子也過得很是心酸,統治者管理國家運行起來也比較棘手。
另外大力發展農業而忽略其它工種的發展並不是好事,農業也會因為它們的止步不前而受到影響。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農業、商業、手工業,它們之間的聯繫是十分緊密的。農產品通過手工業進行加工,再通過進行商業活動把它賣出去。
這樣一來,農產品的價值在它本身的基礎上又翻了幾翻,百姓經濟生活的也有發展,農民、手工業者、商人都有事可做,這就是一個良好的經濟循環系統。而明初的這種做法,僅僅使農業得到了發展卻犧牲了其它工種的發展,到最後農業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沒有出現大的突破或者是進步。如果其它工種一起發展農業所受到的限制會減少,農業的發展前景會更好。這樣一來,得到的確實比失去的少很多,得不償失。
如果選擇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是無奈之舉的話,那發展到後期應該有所調整,不應該將它貫徹到底。沒有永遠適用的制度,只能隨著國家的發展而逐步完善。重農抑商政策在開始之初,確實挽救了明朝的經濟,使明朝在經歷了元之後還能繼續存在下去,百姓生活也得以恢復正常。
但據史料記載,到明後期,國家經濟的發展速度已經很慢了,且沒有增加的趨勢。這對於明朝後期經濟來說也是一大阻礙,統治者應當適度調整,為國家選擇適當的制度,以促進經濟的發展。明朝的抑商政策,不僅使明朝的經濟發展遲緩,也影響到了後世經濟的發展。
因為明朝的經濟政策不合理而造成經濟發展停滯,甚至錯失與世界交手的機會,失去了許多與國外貿易往來的交流契機,也阻礙了本國自身的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明史》
《明會典》
《明實錄》
《明史紀事本末》
《大明律》
朱元璋大刀闊斧實行改革,為何明初經濟卻走向了「回頭路」?
重農抑商政策自古就有,明初之前的朝代就很好的遵循這一政策,只是宋朝略微有所不同,宋朝對商人的壓制不多。秦朝時期商鞅實行變法,把商人稱為賈人,對他們實行嚴格的控制,地位不高甚至當罪犯一樣處理。宋朝則不同,商人可以通過科舉入士,雖說在宋朝時也對商業進行一系列的管控,但是宋朝時期的商業仍然不斷繁榮發展,因此出現清明上河圖的繁榮景象。宋元時期的「抑商」和「專賣法」雖然有成效,但是商業仍然得到了發展。然而在宋朝本末並重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後,明初卻走了回頭路,堅持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
一、明初經濟現狀,朱元璋大刀闊斧實行改革,使得明朝經濟政策與其它朝代大大不同。
(一)商人身份被限定
朱元璋成為皇帝後選擇使用「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為此他採取了許多措施,以穩固這一經濟政策。他認為只有重視農業才能恢復經濟,才能使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而恢復農業的方法只能抑制商業的發展,這樣才能讓更多的百姓收心,安心地發展農業,而不去追逐商業帶給他們的利潤。
他首先對商人的身份做了限定,和秦代類似,商人的身份被固定,非農業戶口不能轉變為農業戶口,農業戶口也不能轉為非農業戶口,就這樣商人的身份一旦確定就不能更改。並且商人不能隨意走動,只能在本地做生意。
即使有些商人想去外地做生意也要辦理複雜的手續,而且官員們對他們的態度也是不太友好的,商人想要出去一趟不容易。不僅要搞定本地區的官員,他們將要去的地方官員也要招待好,不然寸步難行。
(二)商人必須穿特定的服裝,朝廷大力干預
更為嚴苛的是明朝對商人的服裝和用的器皿也有諸多限制,農民之家可以穿著綢紗絹布自由選擇,而商人之家卻不行他們只能穿著絹布,而且只要家中有一人為商便不可以穿綢紗。
另外商人的家中不可以使用銀制器,這些措施對商人來說是極大的限制,已經達到了侮辱的地步了。由此可見唐代對商人的限制有多嚴格,這似乎彰顯了重農抑商的決心。
不僅如此,政府還限制了買賣貨物的範圍,實行鹽鐵專賣制度。規定只有朝廷才能買賣鹽、鐵、茶。普通的鹽鐵茶商需要取得資格證才能進行買賣,否則可能構成犯罪,朝廷有權處理那些沒有得到經營資格的商戶。
另外政府除了鹽鐵茶專賣外還對部分金屬實行專賣,這些措施無疑都限制了明朝商戶的發展,但除此之外也降低了明朝經濟的活躍度,阻礙明朝經濟的發展。
明朝在對外貿易方面,也採用了干擾的方式,實行閉關鎖國的海禁。朱元璋曾規定「片板不許下海」,百姓在得到朝廷的許可後才能下海。這阻礙了明朝進步的步伐,使得明朝錯過經濟轉型的重要時刻,也使得明朝喪失大量海外市場,只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繼續發展以農業為主的經濟,而沒有進步。
二、明初實施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也是無奈之舉,唯有這樣才能挽救岌岌可危的明朝經濟
(一)為了挽救農業
明朝重拾「重農抑商」政策,不能不說與朱元璋的個人思想沒有關係,自然是有關係的,當並不完全因為他的小農思想。朱元璋農民出身,家庭又是最典型的農民家庭,他的小農思想不可避免。但他的小農思想也帶來了很多好處,有利於恢復農業經濟。
在農業上他鼓勵開墾荒地、獎勵耕織,同時解放奴婢,興修水利為民著想。通過這些措施,來安撫民心,使得百姓更加努力發展農業,以達到恢復農業的目的。百姓有糧食能夠生存下去,這樣國家才有希望。
(二)元朝遺留問題嚴重,財政赤字過多
元朝時期因為統治者的肆意揮霍,財富所剩無幾,同時元朝官吏腐敗,政治黑暗官場上也是一片混亂。政治上黑暗不已,經濟上的狀況更加糟糕,元朝經濟大有快要崩潰之勢。元朝財政入不敷出,收入的部分抵不上它所要支出的。
財政赤字過多,雖說適當的赤字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但元朝這明顯不是適度的赤字,再繼續下去明朝經濟崩潰在即。朝廷為了解決財政赤字採取了加重稅收的措施,自古都說商人賦稅重,這樣來看不是沒有原因的。
各方面稅收都增加了一倍左右,商人生活苦不堪言。增加賦稅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朝廷還增發紙幣,大量增發紙幣的後果是物價飛速增長,據元史記載在大都用10錠錢還買不來1斗粟,這筆錢相當於50貫,北宋初年可買50頭豬或5畝水田。
如此明顯的數據對比可知,在朝廷大量增發紙幣後,物價飛升到什麼程度,這造成了元朝經濟的混亂和破敗,由此嚴重影響到明朝的經濟,給明朝經濟發展造成巨大傷害。由此,實行重農抑商的也是有原因的。
明朝的社會也不安穩,元與明的戰爭持續20多年,期間對百姓造成了巨大傷害。每發生一次戰爭最受傷害的就是百姓。他們需要為戰爭募集大量物資,也要忍受戰爭對他們的家園的破壞,一旦開戰百姓們就要流離失所。
百姓的住處都有問題更別說發展經濟,在這種情況下先解決百姓的生存問題才是必要的,因此選擇優先發展農業也有一定的道理。
(三)官吏腐敗問題嚴重
不止經濟面臨著困境,政治形勢也不容樂觀。元代遺留下來的隱患不止經濟比較嚴重,政治更加令人擔憂。元代官吏腐敗,一些官吏恃權而無所顧忌,在地方橫行霸道,不做為人父母官應做的事。不僅如此,官員們還鋪張浪費不知節儉,給國家和地方造成了嚴重的負擔。
朱元璋著手整頓吏治,嚴厲打擊鋪張浪費的官員。另一方面,他從自己做起,帶頭節儉,雖說是皇帝但仍然粗茶淡飯,粗布麻衣。而在他的認知里,商人和追名逐利、榮華富貴、貪圖享樂聯繫在一起。而務農卻跟它們相反是節儉的代名詞。實行重農抑商既可以挽救當前的困境,又防範官員的鋪張浪費思想,因此選擇它是必經之路。
三、明初經濟政策造成了得不償失的後果,雖然農業得到發展但商業卻發展緩慢,朝廷也出現了財政危機
朱元璋大力發展農業的政策,使農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土地面積有所增加。據史料記載朱元璋執政時期的土地總量是元末土地總量的4倍,而朝廷徵收得到的糧食比元末時期的多3000萬石。
這是好的一方面,有好自然也有壞,壞的一方面體現在除了農業以外的其它工種受到影響。因為朝廷大力提倡農業,而忽略甚至抑制了其它工種的發展,這大大減少了政府的稅收來源和財政收入。有學者計算過,這一時期的稅收收入僅僅達到了宋朝巔峰時期的八分之一。
可見差距巨大,僅靠農業的發展是遠遠不夠的。財政收入不夠,朱元璋又是體恤百姓之人,是不可能給百姓增添賦稅的。那整個朝廷要如何運行下去呢?只能靠削減官員的工資,如此看來明朝官員的日子也過得很是心酸,統治者管理國家運行起來也比較棘手。
另外大力發展農業而忽略其它工種的發展並不是好事,農業也會因為它們的止步不前而受到影響。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農業、商業、手工業,它們之間的聯繫是十分緊密的。農產品通過手工業進行加工,再通過進行商業活動把它賣出去。
這樣一來,農產品的價值在它本身的基礎上又翻了幾翻,百姓經濟生活的也有發展,農民、手工業者、商人都有事可做,這就是一個良好的經濟循環系統。而明初的這種做法,僅僅使農業得到了發展卻犧牲了其它工種的發展,到最後農業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沒有出現大的突破或者是進步。如果其它工種一起發展農業所受到的限制會減少,農業的發展前景會更好。這樣一來,得到的確實比失去的少很多,得不償失。
如果選擇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是無奈之舉的話,那發展到後期應該有所調整,不應該將它貫徹到底。沒有永遠適用的制度,只能隨著國家的發展而逐步完善。重農抑商政策在開始之初,確實挽救了明朝的經濟,使明朝在經歷了元之後還能繼續存在下去,百姓生活也得以恢復正常。
但據史料記載,到明後期,國家經濟的發展速度已經很慢了,且沒有增加的趨勢。這對於明朝後期經濟來說也是一大阻礙,統治者應當適度調整,為國家選擇適當的制度,以促進經濟的發展。明朝的抑商政策,不僅使明朝的經濟發展遲緩,也影響到了後世經濟的發展。
因為明朝的經濟政策不合理而造成經濟發展停滯,甚至錯失與世界交手的機會,失去了許多與國外貿易往來的交流契機,也阻礙了本國自身的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明史》
《明會典》
《明實錄》
《明史紀事本末》
《大明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