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將「內向」聯繫在一起。它常常讓家長焦急,而與內向相對應的「外向」,卻是人們的寵兒。
內、外向是一個人的一種人格特質。
心理學上人格有兩個組成部分:一種是天生的,受遺傳因素較大,我們稱之為「氣質」。
這個成分是不可改變的;另一種是後天養成的,受教育影響較大,我們稱之為「性格」。這個成分在後天環境的塑造中可以改變。
實際上,氣質無好壞之分。只是現在更多的成功學都宣揚成功來源於那些更能製造氣氛的外向人中。
所以,更多的人也都傾向於想把孩子培養成這樣更可能獲得成功的人。
因而家中若是有內向孩子的家長,可能還是會急於將他們改變成「外向人。」
就像某日在地鐵中遇到的那位媽媽一樣,因為給孩子讓座的緣故,我與這位媽媽有了一次短暫的聊天。
剛開始她讓兩歲多的孩子和我打招呼,孩子仰頭看了我一眼還未開口說話。
媽媽就搶先替孩子回答:「這孩子太內向了,人家問他都是低著頭,不說話」原本還仰頭的孩子,這時候果真如媽媽所說,默默埋下頭,緊閉小嘴,久久都未抬起頭。
我笑著對在旁的孩子說:「沒關係,你現在只是和阿姨不熟悉而已。一會咱兩熟悉了,你一定可以大方打招呼了。」
媽媽聽完我這樣說後,立馬接話:「他不會的,就算你和他待一天,他都不會和你說話的。真的是太內向了,就不像他姐姐那樣外向。」
說完轉而對孩子說:「媽媽跟你說,小男子漢這樣內向可不行啊,可以長大怎麼辦。」
此時的孩子頭低得更是看不見了,我暗暗和媽媽說了幾次:「別刻意強調內向,你的話其實是在指導他的行為。應該和他給予些積極、正面的鼓勵語。」提示了幾次後媽媽表現出明白的神態,之後就下地鐵了。
曾看過一篇文章提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發展心理學教授Dr. Chen專門研究中國孩子性格內向的問題,分別在10多年前和近幾年做過兩次對比實驗。
十多年前的結果顯示,害羞和內向的孩子在學校里會受到同伴的喜歡,並且老師也更容易讓這些孩子當小幹部。
可是近幾年,結果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現在內向的孩子在中國已經不再佔優勢,並且「內向」的特質會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在同伴中的受歡迎程度,而「沉穩內斂」也不再是老師挑選小幹部的重要依據了。
從這樣的一個研究來看,這位媽媽著急改變孩子的內向行為也是能夠理解的。在這有個觀點需要明確,內向不是孩子的錯誤,這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不需要被糾正。
但若孩子是由於內向產生的過分恐懼以及害怕失敗的心態,需要成人幫助調整。
從整個聊天過程和觀察來看,其實這個孩子其實也並是真正意義上的內向。他的所有內向的行為很大部分是跟隨媽媽的暗示而表現出來。
所以有時候,家長的引導語言也甚是重要。
研究表明,一個人內向還是外向的主要區別在於的是如何對外界刺激作出回應。
內向的人其實對外界更敏感,所以在相對安靜的環境里更舒服,而外向的人恰恰是對外界太不敏感,所以才需要更多刺激才能滿足。
其實內向性格的人也是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就,例如比爾·蓋茨、巴菲特、達爾文、甘地、牛頓、諾貝爾、居里夫人、愛因斯坦、肖邦等都是典型的內向性格,他們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所以,想把以下這段話送給您:如果您有一個內向的孩子,他不會見人就打招呼,請別著急,也別訓他,您打個招呼就好,讓他認識這個人。 如果您有一個內向的孩子,他在眾人面前沉默寡言,不善表演,請別勉強他,帶著他去欣賞各種表演,讓他找到內心最嚮往的田野! 如果您有一個內向的孩子,很容易害羞,經常躲在人群後。請彆強把他往人堆里推,請牽著他的小手,等等,再等等,給他熟悉、適應對方的時間。 如果您有一個內向的孩子,常常做事畏縮,擔心這擔心那。請不要指責他,不要吝嗇您的鼓勵言語,請給他信心和力量,陪著他一起去嘗試再嘗試。 如果您有一個內向的孩子,他不太願意接受別人的命令,堅持著自己的想法。請您尊重他的想法,少發問,多傾聽。請您允許他有犯錯的機會,犯錯也是一種成長方式。 智慧的父母不是讓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而是用更多的勇氣和智慧去保護孩子獨有的特質,讓他成為自己,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人。 安靜傾聽安靜的聲音。
文章作者簡介:cherry娜,教育工作者,國家高級育嬰師,願用文字與你分享教育,分享愛。
本文首發cherry娜育兒公號(孩提之童),喜歡文章多多轉發哦。
心理學教授告訴你,內向的孩子也可以很優秀
「安靜」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將「內向」聯繫在一起。它常常讓家長焦急,而與內向相對應的「外向」,卻是人們的寵兒。
內、外向是一個人的一種人格特質。
心理學上人格有兩個組成部分:一種是天生的,受遺傳因素較大,我們稱之為「氣質」。
這個成分是不可改變的;另一種是後天養成的,受教育影響較大,我們稱之為「性格」。這個成分在後天環境的塑造中可以改變。
實際上,氣質無好壞之分。只是現在更多的成功學都宣揚成功來源於那些更能製造氣氛的外向人中。
所以,更多的人也都傾向於想把孩子培養成這樣更可能獲得成功的人。
因而家中若是有內向孩子的家長,可能還是會急於將他們改變成「外向人。」
就像某日在地鐵中遇到的那位媽媽一樣,因為給孩子讓座的緣故,我與這位媽媽有了一次短暫的聊天。
剛開始她讓兩歲多的孩子和我打招呼,孩子仰頭看了我一眼還未開口說話。
媽媽就搶先替孩子回答:「這孩子太內向了,人家問他都是低著頭,不說話」原本還仰頭的孩子,這時候果真如媽媽所說,默默埋下頭,緊閉小嘴,久久都未抬起頭。
我笑著對在旁的孩子說:「沒關係,你現在只是和阿姨不熟悉而已。一會咱兩熟悉了,你一定可以大方打招呼了。」
媽媽聽完我這樣說後,立馬接話:「他不會的,就算你和他待一天,他都不會和你說話的。真的是太內向了,就不像他姐姐那樣外向。」
說完轉而對孩子說:「媽媽跟你說,小男子漢這樣內向可不行啊,可以長大怎麼辦。」
此時的孩子頭低得更是看不見了,我暗暗和媽媽說了幾次:「別刻意強調內向,你的話其實是在指導他的行為。應該和他給予些積極、正面的鼓勵語。」提示了幾次後媽媽表現出明白的神態,之後就下地鐵了。
曾看過一篇文章提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發展心理學教授Dr. Chen專門研究中國孩子性格內向的問題,分別在10多年前和近幾年做過兩次對比實驗。
十多年前的結果顯示,害羞和內向的孩子在學校里會受到同伴的喜歡,並且老師也更容易讓這些孩子當小幹部。
可是近幾年,結果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現在內向的孩子在中國已經不再佔優勢,並且「內向」的特質會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在同伴中的受歡迎程度,而「沉穩內斂」也不再是老師挑選小幹部的重要依據了。
從這樣的一個研究來看,這位媽媽著急改變孩子的內向行為也是能夠理解的。在這有個觀點需要明確,內向不是孩子的錯誤,這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不需要被糾正。
但若孩子是由於內向產生的過分恐懼以及害怕失敗的心態,需要成人幫助調整。
從整個聊天過程和觀察來看,其實這個孩子其實也並是真正意義上的內向。他的所有內向的行為很大部分是跟隨媽媽的暗示而表現出來。
所以有時候,家長的引導語言也甚是重要。
研究表明,一個人內向還是外向的主要區別在於的是如何對外界刺激作出回應。
內向的人其實對外界更敏感,所以在相對安靜的環境里更舒服,而外向的人恰恰是對外界太不敏感,所以才需要更多刺激才能滿足。
其實內向性格的人也是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就,例如比爾·蓋茨、巴菲特、達爾文、甘地、牛頓、諾貝爾、居里夫人、愛因斯坦、肖邦等都是典型的內向性格,他們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所以,想把以下這段話送給您:
如果您有一個內向的孩子,他不會見人就打招呼,請別著急,也別訓他,您打個招呼就好,讓他認識這個人。 如果您有一個內向的孩子,他在眾人面前沉默寡言,不善表演,請別勉強他,帶著他去欣賞各種表演,讓他找到內心最嚮往的田野! 如果您有一個內向的孩子,很容易害羞,經常躲在人群後。請彆強把他往人堆里推,請牽著他的小手,等等,再等等,給他熟悉、適應對方的時間。 如果您有一個內向的孩子,常常做事畏縮,擔心這擔心那。請不要指責他,不要吝嗇您的鼓勵言語,請給他信心和力量,陪著他一起去嘗試再嘗試。 如果您有一個內向的孩子,他不太願意接受別人的命令,堅持著自己的想法。請您尊重他的想法,少發問,多傾聽。請您允許他有犯錯的機會,犯錯也是一種成長方式。 智慧的父母不是讓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而是用更多的勇氣和智慧去保護孩子獨有的特質,讓他成為自己,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人。
安靜傾聽安靜的聲音。
文章作者簡介:cherry娜,教育工作者,國家高級育嬰師,願用文字與你分享教育,分享愛。
本文首發cherry娜育兒公號(孩提之童),喜歡文章多多轉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