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清軍來說不需要引進這些所謂先進的燧發槍的,因為清軍有紅夷大炮。
在第二次雅克薩戰爭中,沙俄的燧發槍第一次進入了和清軍之間的戰場。清軍也不是你想像的使用的大刀弓箭,而也是部分裝備了鳥銃之類的火繩槍。結果被沙俄的軍隊一頓猛揍,七葷八素。關鍵時刻就紅夷大炮上場,就徹底扭轉戰局了。
沙俄的軍隊本身人數少以外(只有800人,清軍有2000多人),關鍵是缺乏重武器,火炮最多的時候也只有十幾門,是無法和清軍當時裝備紅夷大炮相媲美的。自從孔有德教會了女真人使用紅夷大炮,這一直都是絕對的戰場屢試不爽的利器。所以整個清朝200多年間,改良的火炮共自行生產和海外引進了數10萬門。一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清軍擁有紅夷大炮1萬餘門,但是除了後來大規模購買的海防炮以外,大都是處於17世紀水平的。
所以幾乎整個清朝後來很多戰爭的模式就是,實在不行就用炮轟。平三藩如此,收台灣如此,攻打準噶爾也是如此。所以有為數眾多的大炮,清軍是不需要燧發槍的。
但是在雍正9年(1731年)和準噶爾的「和通泊之戰的慘敗」,最終導致了雍正下狠心進行了軍事改革。
「和通泊之戰」,靖邊大將軍傅爾丹的一萬精銳,最終戰損7200多名士兵,13個高級將領。此戰使得大清和準噶爾形成了相持態勢。此戰失利,讓雍正大為震怒,因此痛定思痛,下狠心進行了改革。
在這場改革中,針對火繩槍進行了技術革新。其實母版就是準噶爾士兵使用的從奧斯曼帝國舶來的一種更為先進也更大的火繩槍,叫贊巴拉克火槍。雍正下令自行仿造,結果1年的時間就生產了1萬多支。這就是後來清朝一直用到鴉片戰爭時期的主要類型的火槍,我們通常叫它「抬槍」,也被稱為「大清神器」。這種槍在18世紀可以與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槍械媲美了,因為它不但解決了一般火繩槍的防水的問題,關鍵是射程高達400步以上。
「抬槍」成為「大清神器」,要感謝雍正之外,還要感謝另一個人那就是十四阿哥胤禵。因為仿製這種槍的第一代技術就是他當「撫遠大將軍王」期間,先行試水的。
他曾經生產了300支留在了甘州,準備後續使用到戰場的。但是後來回去奔喪之後就被軟禁了,也一直再未踏入戰場。
但即便如此,從「抬槍」這種武器也可以看出來一個問題,清軍求的是火力大而猛,可以壓制住敵人,而不是求的精而准。
一直到二戰期間,我們的民間抗日武裝還在用「抬槍」這玩意,只不過可能自行生產的,工藝水平低,樣式、性能、射程還不如雍正那會呢,據說一次只能裝一粒彈,要兩個人抬,卻只能射30米左右,關鍵是沒膛線。《亮劍》裡面其實就出現過,樣子不好看。
但是很可惜,此後一直到洋務運動,清朝幾乎再也沒有在槍械上進行過改革。
而是又再次陷入了雅克薩的旋渦之中,就是更大規模地依賴火炮,造了更多的火炮。直到鴉片戰爭的時候才突然發現,就連火炮也早已落後於世界了。
但其實武器上的落後並不可怕,因為就如雍正一下令,清軍就能立即仿造出趨於世界先進的槍械。到了洋務運動期間,我們的也能自行生產出漢陽造。
關鍵可怕的在於第一次雅克薩之戰暴露出來的問題,一直沒有被清軍重視。
那就是第一次實際上沙俄的哥薩克士兵並不是在裝備上贏了清軍,而是用斧頭和兵刃打贏了清軍。這個問題到了鴉片戰爭的時候,就顯得格外明顯,曾經以白刃戰聞名的清軍面對刺刀卻慫了。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耽誤清朝武器技術革新的,不是弓馬騎射,而是紅夷的大炮太厲害
對於清軍來說不需要引進這些所謂先進的燧發槍的,因為清軍有紅夷大炮。
在第二次雅克薩戰爭中,沙俄的燧發槍第一次進入了和清軍之間的戰場。清軍也不是你想像的使用的大刀弓箭,而也是部分裝備了鳥銃之類的火繩槍。結果被沙俄的軍隊一頓猛揍,七葷八素。關鍵時刻就紅夷大炮上場,就徹底扭轉戰局了。
沙俄的軍隊本身人數少以外(只有800人,清軍有2000多人),關鍵是缺乏重武器,火炮最多的時候也只有十幾門,是無法和清軍當時裝備紅夷大炮相媲美的。自從孔有德教會了女真人使用紅夷大炮,這一直都是絕對的戰場屢試不爽的利器。所以整個清朝200多年間,改良的火炮共自行生產和海外引進了數10萬門。一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清軍擁有紅夷大炮1萬餘門,但是除了後來大規模購買的海防炮以外,大都是處於17世紀水平的。
所以幾乎整個清朝後來很多戰爭的模式就是,實在不行就用炮轟。平三藩如此,收台灣如此,攻打準噶爾也是如此。所以有為數眾多的大炮,清軍是不需要燧發槍的。
但是在雍正9年(1731年)和準噶爾的「和通泊之戰的慘敗」,最終導致了雍正下狠心進行了軍事改革。
「和通泊之戰」,靖邊大將軍傅爾丹的一萬精銳,最終戰損7200多名士兵,13個高級將領。此戰使得大清和準噶爾形成了相持態勢。此戰失利,讓雍正大為震怒,因此痛定思痛,下狠心進行了改革。
在這場改革中,針對火繩槍進行了技術革新。其實母版就是準噶爾士兵使用的從奧斯曼帝國舶來的一種更為先進也更大的火繩槍,叫贊巴拉克火槍。雍正下令自行仿造,結果1年的時間就生產了1萬多支。這就是後來清朝一直用到鴉片戰爭時期的主要類型的火槍,我們通常叫它「抬槍」,也被稱為「大清神器」。這種槍在18世紀可以與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槍械媲美了,因為它不但解決了一般火繩槍的防水的問題,關鍵是射程高達400步以上。
「抬槍」成為「大清神器」,要感謝雍正之外,還要感謝另一個人那就是十四阿哥胤禵。因為仿製這種槍的第一代技術就是他當「撫遠大將軍王」期間,先行試水的。
他曾經生產了300支留在了甘州,準備後續使用到戰場的。但是後來回去奔喪之後就被軟禁了,也一直再未踏入戰場。
但即便如此,從「抬槍」這種武器也可以看出來一個問題,清軍求的是火力大而猛,可以壓制住敵人,而不是求的精而准。
一直到二戰期間,我們的民間抗日武裝還在用「抬槍」這玩意,只不過可能自行生產的,工藝水平低,樣式、性能、射程還不如雍正那會呢,據說一次只能裝一粒彈,要兩個人抬,卻只能射30米左右,關鍵是沒膛線。《亮劍》裡面其實就出現過,樣子不好看。
但是很可惜,此後一直到洋務運動,清朝幾乎再也沒有在槍械上進行過改革。
而是又再次陷入了雅克薩的旋渦之中,就是更大規模地依賴火炮,造了更多的火炮。直到鴉片戰爭的時候才突然發現,就連火炮也早已落後於世界了。
但其實武器上的落後並不可怕,因為就如雍正一下令,清軍就能立即仿造出趨於世界先進的槍械。到了洋務運動期間,我們的也能自行生產出漢陽造。
關鍵可怕的在於第一次雅克薩之戰暴露出來的問題,一直沒有被清軍重視。
那就是第一次實際上沙俄的哥薩克士兵並不是在裝備上贏了清軍,而是用斧頭和兵刃打贏了清軍。這個問題到了鴉片戰爭的時候,就顯得格外明顯,曾經以白刃戰聞名的清軍面對刺刀卻慫了。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