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家有「皮」孩子是什麼體驗說到皮孩子,很多父母都有話要倒:「我家丫頭一天到晚就像裝上發條似的,只有睡著了才停止。「我兒子家裡能拆的東西沒有一件不遭TA破壞過,我每天下班回來進家的第一感覺就是:家裡進賊了。」「鄰居老大爺的狗見我兒子就像老鼠見到貓似的,拔腿就跑,跑慢一點,就又成了他的玩具了。不是給它全身夾滿外婆燙髮用的髮夾就是把它扮成超人,頭上罩上「金箍罩」。」兒子曾經拿我所有珍藏的口紅出來當顏料,在新裝修的牆上畫「彩虹橋」。你要問我:「家有皮孩子是什麼體驗?」恐怕崩潰兩個字都不足以形容我內心一萬點暴擊的感受。
前不久,一條「怕被爸爸打屁股,「熊孩子」竟帶著哭腔撥打110求助」的新聞引起了不少家長圍觀。
報警的是一名小學三年級孩子,說因為之前在學校罵同學剛被爸爸揍了屁股,今天又沒忍住犯了老毛病,想想上次的教訓,怕怕的,只好求助警察叔叔「幫忙勸勸」爸爸。孩子嘴裡這「勸勸」兩字,好像讓我看到一個滿臉委屈又掛滿惶恐的小臉。
視頻中,警察叔叔送孩子回家的途中問他,「你平時在家表現怎麼樣?」
孩子如實回答:「就是有點皮。」
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孩子的無奈:我也知道自己有點皮,可我有什麼辦法呢?能不能少打點啊。或許這孩子在家還真沒少讓爸媽頭疼,但他的聰明勁讓網友紛紛折服。
02、他不是最壞的,而是最聰明的這個世上,每一個角落都不「缺」皮孩子,有也不少名人曾經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
撒貝南童年時期和妹妹住在部隊大院,常跟一幫男孩子四處調皮搗蛋。下窨井、摸高壓電……什麼危險就去幹什麼。
有一次,撒貝南和一群男孩子鑽到果園裡偷枇杷,一不小心被鐵絲網勾住,在腿上划了一個大口子,當時就流血不止。
撒貝南回憶,小時候因為調皮,光左手就骨折過兩次,左腿一次,還被高壓電打過一次:爸媽說我能活到今天,就是個奇蹟。
卡耐基小時候是個大家公認的壞男孩。在他9歲的時候,他父親把繼母娶進家門。父親向繼母介紹他時說:這是個全郡最壞、最皮的男孩,他可讓我頭疼死了。
繼母卻說:「「你錯了,他不是全郡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但還沒有找到發泄熱忱的地方的男孩。」
孩子天生對每一件事物都好奇,而總有一部分孩子會大膽地去探索,對自己未知的領域蠢蠢欲動。孩子上房揭瓦不是一個惡作劇,或許在TA看來,這裡面有太多的樂趣和想知道的秘密。
心理學有一個狼性法則,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強的動物,大自然的一個松果,一塊鹿角,都是它們的玩具,對一切保存好奇心的動物更能適應生存。
好動的皮孩子精力都很充沛,充滿冒險精神,小時候是個孩子王,長大了更容易成為一個統籌者。
03、破壞是在發現、探索在我們眼裡,總是搞破壞的孩子都是皮得不行,屬於欠揍型,於是各種軟硬兼施,讓他改。
對於屢教不改的頑固分子,我們都會焦慮不安,「這孩子毀了!長大了還不知會幹出什麼上天搗月的壞事來呢!」
武漢科技大學電信系的學生溫帆,在學校學習期間就有4項發明獲得了國家專利,小時候也是個特別「皮」的孩子,很能「拆」。
媽媽花了兩個多月工資買的收音機,不到半天就被他給拆了。他告訴媽媽,「阿姨在裡面唱歌,我想看看阿姨在裡面怎麼唱歌。」
面對兒子的異想天開,媽媽笑著說:你的想法真不錯!阿姨在很遠很的地方唱歌,不管你在天上還是地下、或是海里,都能聽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答案需要你長大後慢慢探索。
溫帆回憶起父母對自己的教育,很感慨:
「父母讓我多動手做實驗,多觀察別人的做法。因此,看得多了,在做同樣事情的時候,我就能從多方面切入,想能不能做得更好,把它提高一個檔次?於是,在搞發明創造時我便不斷有新想法冒出來。」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當老師的時候遇到過一位來告狀的母親。
孩子把母親剛買回家的一塊金錶當新鮮玩具給拆壞了,母親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並拉著他來找葉聖陶,讓他幫忙好好管教。葉聖陶卻笑著說:「恐怕一個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
可是,這個氣急敗壞的母親聽了一頭霧水。葉聖陶便跟她分析說:「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創造力的一種表現,你不該打他,要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從小就有動手的機會。」
愛搞破壞的孩子其實是在嘗試用觸角試探未知世界,父母應該給予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勇於探索、發現,他會給你意外的驚喜。
04、皮孩子都很聰明生物心理學家馬克•羅森茨威格曾經用一個實驗證實:皮孩子更聰明。
羅森茨威格選擇了一批遺傳素質相同的老鼠,將這些老鼠任意分成3組:
第一組的老鼠生活在「標準環境」中,即3隻老鼠被關在鐵籠子里一起餵養。
第二組的老鼠生活在「貧乏環境」中,即每隻老鼠都獨立生活在籠子里,且籠子的三面都不透明,光線很暗,幾乎沒有任何刺激。
第三組的老鼠生活在「豐富環境」中,10多隻老鼠一起被關在一隻大籠子里,籠子寬敞,光線充足,裡面還有很多「遊樂設施」,如滑梯、木梯、小橋、鞦韆等,可供老鼠們選擇。
研究發現,生活在「豐富環境」的老鼠最「淘氣貪玩」,「貧乏環境」的老鼠最「老實」。
之後,羅森茨威格將這些老鼠解剖,發現3組老鼠在大腦皮層厚度、大腦細胞大小及與智力有關的腦化學物質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其中生活在「豐富環境」中的老鼠優勢最顯著。
這個實驗說明,環境越豐富,刺激越多,體驗越充分,大腦的發育就越好。
可見,皮孩子都好動,只有在動的過程中才能不斷開發自我思維,豐富大腦皮層活躍細胞,固而更聰明。
吳尊曾在《爸爸去哪兒》節目中說過:孩子「胡鬧」,只要在可控的範圍就行,有時候鬧的不是事情,而是父母的關注和引導。
在我看來,皮孩子的行為表現在反應快,行動快,富有創造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TA會有什麼新發現。皮孩子和乖乖巧巧,對父母言聽計從,一步雷池也不敢越的孩子表現大不同,所以看在我們的眼裡,就是調皮搗蛋不聽管教。
如果我們都保持一顆耐心、用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來重新看孩子,一定會發現TA身上那些閃光點。
他曾經是全郡最「壞」的孩子,長大後沒犯過罪,反而成了世界名人
01、家有「皮」孩子是什麼體驗
說到皮孩子,很多父母都有話要倒:
「我家丫頭一天到晚就像裝上發條似的,只有睡著了才停止。「我兒子家裡能拆的東西沒有一件不遭TA破壞過,我每天下班回來進家的第一感覺就是:家裡進賊了。」「鄰居老大爺的狗見我兒子就像老鼠見到貓似的,拔腿就跑,跑慢一點,就又成了他的玩具了。不是給它全身夾滿外婆燙髮用的髮夾就是把它扮成超人,頭上罩上「金箍罩」。」兒子曾經拿我所有珍藏的口紅出來當顏料,在新裝修的牆上畫「彩虹橋」。
你要問我:「家有皮孩子是什麼體驗?」恐怕崩潰兩個字都不足以形容我內心一萬點暴擊的感受。
前不久,一條「怕被爸爸打屁股,「熊孩子」竟帶著哭腔撥打110求助」的新聞引起了不少家長圍觀。
報警的是一名小學三年級孩子,說因為之前在學校罵同學剛被爸爸揍了屁股,今天又沒忍住犯了老毛病,想想上次的教訓,怕怕的,只好求助警察叔叔「幫忙勸勸」爸爸。孩子嘴裡這「勸勸」兩字,好像讓我看到一個滿臉委屈又掛滿惶恐的小臉。
視頻中,警察叔叔送孩子回家的途中問他,「你平時在家表現怎麼樣?」
孩子如實回答:「就是有點皮。」
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孩子的無奈:我也知道自己有點皮,可我有什麼辦法呢?能不能少打點啊。或許這孩子在家還真沒少讓爸媽頭疼,但他的聰明勁讓網友紛紛折服。
02、他不是最壞的,而是最聰明的
這個世上,每一個角落都不「缺」皮孩子,有也不少名人曾經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
撒貝南童年時期和妹妹住在部隊大院,常跟一幫男孩子四處調皮搗蛋。下窨井、摸高壓電……什麼危險就去幹什麼。
有一次,撒貝南和一群男孩子鑽到果園裡偷枇杷,一不小心被鐵絲網勾住,在腿上划了一個大口子,當時就流血不止。
撒貝南回憶,小時候因為調皮,光左手就骨折過兩次,左腿一次,還被高壓電打過一次:爸媽說我能活到今天,就是個奇蹟。
卡耐基小時候是個大家公認的壞男孩。在他9歲的時候,他父親把繼母娶進家門。父親向繼母介紹他時說:這是個全郡最壞、最皮的男孩,他可讓我頭疼死了。
繼母卻說:「「你錯了,他不是全郡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但還沒有找到發泄熱忱的地方的男孩。」
孩子天生對每一件事物都好奇,而總有一部分孩子會大膽地去探索,對自己未知的領域蠢蠢欲動。孩子上房揭瓦不是一個惡作劇,或許在TA看來,這裡面有太多的樂趣和想知道的秘密。
心理學有一個狼性法則,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強的動物,大自然的一個松果,一塊鹿角,都是它們的玩具,對一切保存好奇心的動物更能適應生存。
好動的皮孩子精力都很充沛,充滿冒險精神,小時候是個孩子王,長大了更容易成為一個統籌者。
03、破壞是在發現、探索
在我們眼裡,總是搞破壞的孩子都是皮得不行,屬於欠揍型,於是各種軟硬兼施,讓他改。
對於屢教不改的頑固分子,我們都會焦慮不安,「這孩子毀了!長大了還不知會幹出什麼上天搗月的壞事來呢!」
武漢科技大學電信系的學生溫帆,在學校學習期間就有4項發明獲得了國家專利,小時候也是個特別「皮」的孩子,很能「拆」。
媽媽花了兩個多月工資買的收音機,不到半天就被他給拆了。他告訴媽媽,「阿姨在裡面唱歌,我想看看阿姨在裡面怎麼唱歌。」
面對兒子的異想天開,媽媽笑著說:你的想法真不錯!阿姨在很遠很的地方唱歌,不管你在天上還是地下、或是海里,都能聽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答案需要你長大後慢慢探索。
溫帆回憶起父母對自己的教育,很感慨:
「父母讓我多動手做實驗,多觀察別人的做法。因此,看得多了,在做同樣事情的時候,我就能從多方面切入,想能不能做得更好,把它提高一個檔次?於是,在搞發明創造時我便不斷有新想法冒出來。」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當老師的時候遇到過一位來告狀的母親。
孩子把母親剛買回家的一塊金錶當新鮮玩具給拆壞了,母親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並拉著他來找葉聖陶,讓他幫忙好好管教。葉聖陶卻笑著說:「恐怕一個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
可是,這個氣急敗壞的母親聽了一頭霧水。葉聖陶便跟她分析說:「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創造力的一種表現,你不該打他,要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從小就有動手的機會。」
愛搞破壞的孩子其實是在嘗試用觸角試探未知世界,父母應該給予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勇於探索、發現,他會給你意外的驚喜。
04、皮孩子都很聰明
生物心理學家馬克•羅森茨威格曾經用一個實驗證實:皮孩子更聰明。
羅森茨威格選擇了一批遺傳素質相同的老鼠,將這些老鼠任意分成3組:
第一組的老鼠生活在「標準環境」中,即3隻老鼠被關在鐵籠子里一起餵養。
第二組的老鼠生活在「貧乏環境」中,即每隻老鼠都獨立生活在籠子里,且籠子的三面都不透明,光線很暗,幾乎沒有任何刺激。
第三組的老鼠生活在「豐富環境」中,10多隻老鼠一起被關在一隻大籠子里,籠子寬敞,光線充足,裡面還有很多「遊樂設施」,如滑梯、木梯、小橋、鞦韆等,可供老鼠們選擇。
研究發現,生活在「豐富環境」的老鼠最「淘氣貪玩」,「貧乏環境」的老鼠最「老實」。
之後,羅森茨威格將這些老鼠解剖,發現3組老鼠在大腦皮層厚度、大腦細胞大小及與智力有關的腦化學物質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其中生活在「豐富環境」中的老鼠優勢最顯著。
這個實驗說明,環境越豐富,刺激越多,體驗越充分,大腦的發育就越好。
可見,皮孩子都好動,只有在動的過程中才能不斷開發自我思維,豐富大腦皮層活躍細胞,固而更聰明。
吳尊曾在《爸爸去哪兒》節目中說過:孩子「胡鬧」,只要在可控的範圍就行,有時候鬧的不是事情,而是父母的關注和引導。
在我看來,皮孩子的行為表現在反應快,行動快,富有創造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TA會有什麼新發現。皮孩子和乖乖巧巧,對父母言聽計從,一步雷池也不敢越的孩子表現大不同,所以看在我們的眼裡,就是調皮搗蛋不聽管教。
如果我們都保持一顆耐心、用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來重新看孩子,一定會發現TA身上那些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