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河南鄭州,一名公交車司機發現一個9歲的女孩上車時就緊張兮兮的。
感覺到不對勁,司機就問了幾句,誰知道小女孩竟然哭了起來。仔細詢問之才知道小女孩找不到回家路了。還好小女孩記得媽媽的電話,司機就幫助小女孩聯繫上了媽媽。當媽媽來接女兒時,大家才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原來,女孩是上補習班回家的路上,因為補習班離家不遠,只有幾站路。
而媽媽當天又比較忙,沒有時間去接,就決定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讓女兒自己想辦法回家鍛煉一下。誰知道女兒竟然坐上了反方向的公交車,離家越來越遠。還好遇到好心的公交車司機,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媽媽的心情當然可以理解,孩子已經9歲了,適當的獨立能力是需要的。既然離家很近,幾站公交車就到了,嘗試一下也無妨,但為什麼女兒會找不到回家的路呢?從小女孩的反應來看,她內心是想嘗試獨立的,只是沒想到第一次嘗試就失敗——方向坐反了。當她發現方向越來越不熟悉的時候,她的內心是疑惑而緊張的,但是她卻不敢主動求助。一直等到公交車司機上前詢問,才哭著講出來事情的原委。如果這是一個4、5歲的小女孩,遇到問題時不知所措是正常的。但小女孩都9歲了,都讀小學三、四年級了,正常的情況下,發現自己遇到問題,找不到回家路,這時應該是有能力主動求助的,她可以主動找公交車司機或其他人借電話打給媽媽,與媽媽討論自己遇到的問題,尋求解決辦法;也可以主動向司機詢問,把自己的狀況說出來,主動求助。但她居然只會表現出緊張,這就有點奇怪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女孩走錯路之後,內心覺得恐慌,原始大腦開始工作,讓她被困在了緊張、害怕和擔心等各種情緒里。所以,她才會變得驚慌失措。人在被情緒控制時,理想大腦是發揮不了作用的,所以小朋友即使聽過很多道理,她依然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樣的狀況並不是個例,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很多家長在孩子遇到問題時,都會對像這個媽媽一樣,對孩子說:「你自己想辦法解決」。這句話看似在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卻並不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下一次孩子面臨類似狀況時,依然會不知無措。我不由得想起一次在遊樂場里看到的一幕:一個小男孩拿著自己的小皮球,開心地玩了起來。沒多久,又過來了一個小男孩,看見小皮球後,二話不說地衝過來,一把把球奪了過來,拿著球就跑。正在玩球的小男孩一下懵了,眼睜睜地看著球越來越遠,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然後,像突然間醒悟過來一樣,走到媽媽的身邊,拉著媽媽的衣服,指著被帶走的球,說:「媽媽,球,球……」正在埋頭玩手機的媽媽聽見孩子的哭聲,不耐煩地抬起頭,說:「你的球呢?被搶走了?想我幫忙是嗎?媽媽跟你講過了,你是男子漢,要學會自己想辦法。你的球被搶走了,你就自己想辦法把球要回來啊,別動不動只會哭著回來找媽媽!」說完,低頭繼續看手機。小男孩撇著嘴,不情願地看著被搶走的球,站在媽媽身邊,一動也不動。媽媽等了一會,見孩子沒動靜,有一點生氣,提高了一點語音說:「媽媽說了,你要自己學會想辦法,自己的事自己解決。」孩子還是站在原地一動不動,媽媽發火了,生氣地說:「你怎麼這麼沒用?讓你去把自己的球要回來都不敢!快去呀!」聽了媽媽的話,小朋友大聲地哭了起來。搶球的小朋友家長見狀,這才跑過去,從自家小朋友手裡把球拿回來,說:「他搶你球是他不對,看,奶奶幫你把球拿回來了。不哭了啊!」小朋友拿到球,瞬間開心起來,媽媽無奈地看著這一幕,深深地嘆了口氣,說:「哎,這孩子太沒用了,每次東西被搶走了都只會哭,一點獨立自主性都沒有,真煩人!」類似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站在媽媽的角度,事情一發生,當她發現孩子的球又被搶走,孩子卻手足無措時,她內心應該是有點生氣的,她應該已經教育過小朋友很多次類似的狀況可以怎麼做。她的心理狀況是:我都教過你很多次了,為什麼你還是這樣?媽媽沉浸在自己的情緒里,她沒有辦法去理解孩子。為什麼小朋友會這樣呢?這是因為,當他的球被搶走時,他已經不知所措,內心慌亂又緊張,他的情緒完全沉浸在緊張和害怕里。要知道,人沉浸在情緒中的時候,這時是原始大腦在發揮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對於這個球被搶走的小朋友來說,他只感受到恐慌。他希望媽媽給予安慰,但媽媽卻開始講起道理來。媽媽覺得自己苦口婆心,沉浸在情緒中的小朋友卻是聽不見的,在原本就緊張和害怕的情況下,看見媽媽生氣了,他內心更加害怕,這時就會呆住。小朋友的反應又加劇了媽媽的憤怒,看著媽媽生氣,小朋友不知道媽媽為什麼會這樣,他只感到更多的害怕,才會嚇得大哭起來。看看媽媽和孩子各自的心理狀態,我們就會知道,媽媽和孩子看起來是在對話,但兩人實際上根本不在同一個頻率上。所以孩子才會不知所措。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方法是對孩子有用的呢?要先看到孩子的情緒,與他共情。比如,媽媽可以摟著小朋友,說:「剛剛你在玩球,來了一個小朋友把你的球搶走了,他沒有經過你同意,這讓你有點生氣對嗎?」把孩子的情緒說出來,讓他知道,自己是可以被看到的。這時,停下來看看小朋友的反應,如果他點點頭,可以再問:「媽媽知道你生氣了,你的東西被搶,生氣是正常的。」這樣做小朋友會知道,自己的情緒反應是正常的,是能夠被接納的。這能幫助他們看到自己的情緒。這時,再給他演示解決辦法。比如可以告訴他:「你想要回自己的球嗎?媽媽陪你一起去找他好不好?」陪他一起去找那個搶球的小朋友,小朋友會知道自己不是孤立無援的。然後再教他可以用什麼友好的方式溝通,把球要回來,這時,小朋友才會真正學到解決辦法。同樣,對於那個差點走失的小女孩來說,最好的處理辦法也是讓她看到自己的情緒,看到內心的感受,這樣,下一次遇到類似狀況時,小女孩才會知道更容易做出積極反應。否則,在面臨類似狀況時,她依然會手足無措,只會一個人默默流淚,卻不懂得積極尋找解決辦法。有些媽媽或許會有疑惑:「有的孩子就是能自己想出辦法解決啊」,沒錯,因為每個人面對危機時的感受不一樣,所以處理態度也是不一樣的。這就跟危機到來時,有人會選擇逃跑,有的人卻會僵在原地的反應一樣。確實,有的孩子是會急中生智,尋找解決辦法。但就算孩子真的想到辦法了,他的辦法是不是對的呢?雯雯剛讀很乖的孩子,媽媽從小就很注重培養她的獨立意識。遇到問題總是告訴她:「你自己想辦法。」一天,學校舉行測試,每個孩子拿著試捲去別的班級老師那裡輪流答題。雯雯答完題,就隨手把試卷交到了別的老師那裡。等她回到班級才發現,其他小朋友的試卷都沒交,班長說一會老師會來收的。雯雯頓時著急了,她的試卷已經交了,最關鍵的是,她根本不記得自己交給了哪個老師。怎麼辦?如果沒有試卷老師一定會責怪自己的!可是她又不敢告訴老師。雯雯焦急地四處張望,她回過頭,發現後面那個粗心的小男生,正與他鄰近的同學嘻嘻哈哈打得開心呢。他的試卷就隨便地扔在桌子上。「如果我把他的試卷拿過來,改成我的名字,那我不就有試卷了嗎?老師和媽媽也不會罵我了吧!」雯雯悄悄地拿起了小男生的試卷,慢慢地轉過身來。她感到自己的手心都緊張地出汗了。幸好身邊的同學都在自顧自地玩,沒有一個人注意到雯雯。她趕緊拿起橡皮,迅速地把小男生的名字擦掉,換成了自己的名字。一會,老師進來收試卷了。雯雯聽見小男生嘀咕:「咦,我的試捲去哪裡了?」他找了很久也沒找到,垂頭喪氣地走到老師跟前,告訴老師自己把試卷弄丟了。果然,老師狠狠地批評了他,重新拿了一份試卷給他,讓他挨個去找老師答題。看到小男生被批評,雯雯覺得很愧疚,但是她又鬆了一口氣,內心甚至感到一絲得意。「這是雯雯自己想到的辦法呀!」可惜沒高興多久,另外一個老師找了過來,說雯雯的試卷交到他們班去了。班主任老師這才發現雯雯居然有兩份試卷,隨後查明了真相。雯雯有沒有認真想辦法?她的獨立性究竟夠不夠?這兩點我們都毋庸置疑吧。但是我們卻發現孩子想到的辦法是不對的。在孩子的學習中,我們更是會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對孩子說「這個已經教過了,你自己想辦法。」而忘了當孩子茫然不知所措的時候,就是他需要幫助的時候,這個時候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孩子就會絞盡腦汁,認真思考。但因為他們真的不懂,他們想出來的辦法就很容易是錯的。當孩子犯錯後,家長再糾正就很難了。因為這個錯誤的答案是他們費了很大的勁才想到的,他們拼盡全力想到的解決方案,是很難被糾正的。孩子之所以成為孩子,正是因為他們的能力有限,要不斷的在生活中學習如何面對和解決問題。家長的責任正是陪伴孩子成長,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教會他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教孩子方法也是需要技巧的。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可以通過親自演示、繪本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直接演示,讓孩子明白遇到問題時可以怎麼做的。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他們會有更多的情緒處理,這時,父母一定要記得,先不要急著解決問題,而是先看到孩子的情緒,與孩子共情,把孩子的情緒處理掉。再與孩子溝通解決辦法,探討各自想到的解決方案可能帶來哪些後果,還可以用遊戲、演示等方法陪孩子去實踐,讓孩子切身地看到哪個解決方案最有效,這樣孩子在真正遇到問題時,大腦才會搜索到解決方案,進而自己進行解決。否則,孩子就會不斷被困在類似的問題中。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希望孩子更好地獨立,就更需要在孩子出狀況時陪他一起去面對問題,而不是用一句「你自己想辦法」把孩子推向孤立無援的境地。
——END——
特別聲明:本文為60分媽媽月華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60分媽媽月華」
如未經授權轉載,將舉報,並追究法律責任!
【60分媽媽月華】暢銷育兒書作者,國家級兒童心理諮詢師,著有《別等孩子長大了才後悔你現在做得太多》。專註寶寶的吃喝拉撒,生長發育,學習力培養及身心成長,也關注媽媽的心靈成長,健康的母嬰關係才能培養出更加傑出的寶寶。如果你想孩子身心靈都能更健康,關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
驚!媽媽一句「你自己想辦法回家」,9歲女兒竟差點走失
上周,在河南鄭州,一名公交車司機發現一個9歲的女孩上車時就緊張兮兮的。
感覺到不對勁,司機就問了幾句,誰知道小女孩竟然哭了起來。仔細詢問之才知道小女孩找不到回家路了。還好小女孩記得媽媽的電話,司機就幫助小女孩聯繫上了媽媽。
當媽媽來接女兒時,大家才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原來,女孩是上補習班回家的路上,因為補習班離家不遠,只有幾站路。
而媽媽當天又比較忙,沒有時間去接,就決定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讓女兒自己想辦法回家鍛煉一下。誰知道女兒竟然坐上了反方向的公交車,離家越來越遠。還好遇到好心的公交車司機,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媽媽的心情當然可以理解,孩子已經9歲了,適當的獨立能力是需要的。既然離家很近,幾站公交車就到了,嘗試一下也無妨,但為什麼女兒會找不到回家的路呢?
從小女孩的反應來看,她內心是想嘗試獨立的,只是沒想到第一次嘗試就失敗——方向坐反了。
當她發現方向越來越不熟悉的時候,她的內心是疑惑而緊張的,但是她卻不敢主動求助。一直等到公交車司機上前詢問,才哭著講出來事情的原委。
如果這是一個4、5歲的小女孩,遇到問題時不知所措是正常的。但小女孩都9歲了,都讀小學三、四年級了,正常的情況下,發現自己遇到問題,找不到回家路,這時應該是有能力主動求助的,她可以主動找公交車司機或其他人借電話打給媽媽,與媽媽討論自己遇到的問題,尋求解決辦法;也可以主動向司機詢問,把自己的狀況說出來,主動求助。但她居然只會表現出緊張,這就有點奇怪了。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女孩走錯路之後,內心覺得恐慌,原始大腦開始工作,讓她被困在了緊張、害怕和擔心等各種情緒里。所以,她才會變得驚慌失措。
人在被情緒控制時,理想大腦是發揮不了作用的,所以小朋友即使聽過很多道理,她依然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這樣的狀況並不是個例,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很多家長在孩子遇到問題時,都會對像這個媽媽一樣,對孩子說:「你自己想辦法解決」。
這句話看似在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卻並不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下一次孩子面臨類似狀況時,依然會不知無措。
我不由得想起一次在遊樂場里看到的一幕:一個小男孩拿著自己的小皮球,開心地玩了起來。沒多久,又過來了一個小男孩,看見小皮球後,二話不說地衝過來,一把把球奪了過來,拿著球就跑。
正在玩球的小男孩一下懵了,眼睜睜地看著球越來越遠,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然後,像突然間醒悟過來一樣,走到媽媽的身邊,拉著媽媽的衣服,指著被帶走的球,說:「媽媽,球,球……」
正在埋頭玩手機的媽媽聽見孩子的哭聲,不耐煩地抬起頭,說:「你的球呢?被搶走了?想我幫忙是嗎?媽媽跟你講過了,你是男子漢,要學會自己想辦法。你的球被搶走了,你就自己想辦法把球要回來啊,別動不動只會哭著回來找媽媽!」說完,低頭繼續看手機。
小男孩撇著嘴,不情願地看著被搶走的球,站在媽媽身邊,一動也不動。
媽媽等了一會,見孩子沒動靜,有一點生氣,提高了一點語音說:「媽媽說了,你要自己學會想辦法,自己的事自己解決。」
孩子還是站在原地一動不動,媽媽發火了,生氣地說:「你怎麼這麼沒用?讓你去把自己的球要回來都不敢!快去呀!」
聽了媽媽的話,小朋友大聲地哭了起來。搶球的小朋友家長見狀,這才跑過去,從自家小朋友手裡把球拿回來,說:「他搶你球是他不對,看,奶奶幫你把球拿回來了。不哭了啊!」
小朋友拿到球,瞬間開心起來,媽媽無奈地看著這一幕,深深地嘆了口氣,說:「哎,這孩子太沒用了,每次東西被搶走了都只會哭,一點獨立自主性都沒有,真煩人!」
類似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站在媽媽的角度,事情一發生,當她發現孩子的球又被搶走,孩子卻手足無措時,她內心應該是有點生氣的,她應該已經教育過小朋友很多次類似的狀況可以怎麼做。她的心理狀況是:我都教過你很多次了,為什麼你還是這樣?媽媽沉浸在自己的情緒里,她沒有辦法去理解孩子。
為什麼小朋友會這樣呢?這是因為,當他的球被搶走時,他已經不知所措,內心慌亂又緊張,他的情緒完全沉浸在緊張和害怕里。要知道,人沉浸在情緒中的時候,這時是原始大腦在發揮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講道理是沒有用的。
對於這個球被搶走的小朋友來說,他只感受到恐慌。他希望媽媽給予安慰,但媽媽卻開始講起道理來。媽媽覺得自己苦口婆心,沉浸在情緒中的小朋友卻是聽不見的,在原本就緊張和害怕的情況下,看見媽媽生氣了,他內心更加害怕,這時就會呆住。
小朋友的反應又加劇了媽媽的憤怒,看著媽媽生氣,小朋友不知道媽媽為什麼會這樣,他只感到更多的害怕,才會嚇得大哭起來。
看看媽媽和孩子各自的心理狀態,我們就會知道,媽媽和孩子看起來是在對話,但兩人實際上根本不在同一個頻率上。所以孩子才會不知所措。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方法是對孩子有用的呢?
要先看到孩子的情緒,與他共情。比如,媽媽可以摟著小朋友,說:「剛剛你在玩球,來了一個小朋友把你的球搶走了,他沒有經過你同意,這讓你有點生氣對嗎?」把孩子的情緒說出來,讓他知道,自己是可以被看到的。
這時,停下來看看小朋友的反應,如果他點點頭,可以再問:「媽媽知道你生氣了,你的東西被搶,生氣是正常的。」這樣做小朋友會知道,自己的情緒反應是正常的,是能夠被接納的。這能幫助他們看到自己的情緒。
這時,再給他演示解決辦法。比如可以告訴他:「你想要回自己的球嗎?媽媽陪你一起去找他好不好?」陪他一起去找那個搶球的小朋友,小朋友會知道自己不是孤立無援的。然後再教他可以用什麼友好的方式溝通,把球要回來,這時,小朋友才會真正學到解決辦法。
同樣,對於那個差點走失的小女孩來說,最好的處理辦法也是讓她看到自己的情緒,看到內心的感受,這樣,下一次遇到類似狀況時,小女孩才會知道更容易做出積極反應。否則,在面臨類似狀況時,她依然會手足無措,只會一個人默默流淚,卻不懂得積極尋找解決辦法。
有些媽媽或許會有疑惑:「有的孩子就是能自己想出辦法解決啊」,沒錯,因為每個人面對危機時的感受不一樣,所以處理態度也是不一樣的。這就跟危機到來時,有人會選擇逃跑,有的人卻會僵在原地的反應一樣。
確實,有的孩子是會急中生智,尋找解決辦法。但就算孩子真的想到辦法了,他的辦法是不是對的呢?
雯雯剛讀很乖的孩子,媽媽從小就很注重培養她的獨立意識。遇到問題總是告訴她:「你自己想辦法。」
一天,學校舉行測試,每個孩子拿著試捲去別的班級老師那裡輪流答題。雯雯答完題,就隨手把試卷交到了別的老師那裡。
等她回到班級才發現,其他小朋友的試卷都沒交,班長說一會老師會來收的。
雯雯頓時著急了,她的試卷已經交了,最關鍵的是,她根本不記得自己交給了哪個老師。怎麼辦?如果沒有試卷老師一定會責怪自己的!可是她又不敢告訴老師。
雯雯焦急地四處張望,她回過頭,發現後面那個粗心的小男生,正與他鄰近的同學嘻嘻哈哈打得開心呢。他的試卷就隨便地扔在桌子上。
「如果我把他的試卷拿過來,改成我的名字,那我不就有試卷了嗎?老師和媽媽也不會罵我了吧!」
雯雯悄悄地拿起了小男生的試卷,慢慢地轉過身來。她感到自己的手心都緊張地出汗了。
幸好身邊的同學都在自顧自地玩,沒有一個人注意到雯雯。她趕緊拿起橡皮,迅速地把小男生的名字擦掉,換成了自己的名字。
一會,老師進來收試卷了。雯雯聽見小男生嘀咕:「咦,我的試捲去哪裡了?」他找了很久也沒找到,垂頭喪氣地走到老師跟前,告訴老師自己把試卷弄丟了。果然,老師狠狠地批評了他,重新拿了一份試卷給他,讓他挨個去找老師答題。
看到小男生被批評,雯雯覺得很愧疚,但是她又鬆了一口氣,內心甚至感到一絲得意。「這是雯雯自己想到的辦法呀!」
可惜沒高興多久,另外一個老師找了過來,說雯雯的試卷交到他們班去了。班主任老師這才發現雯雯居然有兩份試卷,隨後查明了真相。
雯雯有沒有認真想辦法?她的獨立性究竟夠不夠?這兩點我們都毋庸置疑吧。但是我們卻發現孩子想到的辦法是不對的。
在孩子的學習中,我們更是會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對孩子說「這個已經教過了,你自己想辦法。」而忘了當孩子茫然不知所措的時候,就是他需要幫助的時候,這個時候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孩子就會絞盡腦汁,認真思考。但因為他們真的不懂,他們想出來的辦法就很容易是錯的。
當孩子犯錯後,家長再糾正就很難了。因為這個錯誤的答案是他們費了很大的勁才想到的,他們拼盡全力想到的解決方案,是很難被糾正的。
孩子之所以成為孩子,正是因為他們的能力有限,要不斷的在生活中學習如何面對和解決問題。家長的責任正是陪伴孩子成長,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教會他解決問題的辦法。
而教孩子方法也是需要技巧的。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可以通過親自演示、繪本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直接演示,讓孩子明白遇到問題時可以怎麼做的。
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他們會有更多的情緒處理,這時,父母一定要記得,先不要急著解決問題,而是先看到孩子的情緒,與孩子共情,把孩子的情緒處理掉。
再與孩子溝通解決辦法,探討各自想到的解決方案可能帶來哪些後果,還可以用遊戲、演示等方法陪孩子去實踐,讓孩子切身地看到哪個解決方案最有效,這樣孩子在真正遇到問題時,大腦才會搜索到解決方案,進而自己進行解決。否則,孩子就會不斷被困在類似的問題中。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希望孩子更好地獨立,就更需要在孩子出狀況時陪他一起去面對問題,而不是用一句「你自己想辦法」把孩子推向孤立無援的境地。
——END——
特別聲明:本文為60分媽媽月華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60分媽媽月華」
如未經授權轉載,將舉報,並追究法律責任!
【60分媽媽月華】暢銷育兒書作者,國家級兒童心理諮詢師,著有《別等孩子長大了才後悔你現在做得太多》。專註寶寶的吃喝拉撒,生長發育,學習力培養及身心成長,也關注媽媽的心靈成長,健康的母嬰關係才能培養出更加傑出的寶寶。如果你想孩子身心靈都能更健康,關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